?2月12******小学的操场上,10******小学的孩子们手持竹骨龙身,在阳光下舞出“蝴蝶盘花”“五角星”等10余种造型,稚嫩的吆喝声与龙首铃铛的清响在山谷间回荡。
这所距离县城40******小学,用15年时间将濒临失传的“振远龙”非遗技艺在校园焕发青春,让每个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。
每周三下午3时,12岁的温家濠总会第一个冲向训练场。作为班级舞龙队的“龙头”,他与搭档严超已能熟练完成“盘龙”“龙舟”等高难度动作。翻开两个孩子的手掌,无名指指根处覆着厚茧——“这是和龙杆‘较劲’的勋章”,满头大汗的严超笑得灿烂。
******学校2008年启动的非遗传承计划。彼时,作为方圆8******小学正面临传统文化断层的隐忧。“本地******学校决定将这项市级非遗引入校园,从最初10余人的兴趣小组,逐步发展为覆盖全员的特色课程。如今,全校已组建2支年级队、8支班级队,最小队员仅6岁,体育课、大课间、艺术节皆可见龙影翩跹。
“舞龙不是摆造型,要懂步法、练体能、学锣鼓,还得十个人有默契。”五年级学生唐彬展示着训练计划表:每周2小时专项课,包含武术基本功、队形走位、传统曲牌练习。为让古老技艺贴近童心,教师们将“8字穿腾”改编成“钻山洞”游戏,用“五角星”造型对应数学图形认知,创编出童谣版《龙灯调》。
这种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。五年级数学老师发现,舞龙队的孩子在数学课解立体几何题时,空间想象力尤为突出;音乐教师则观察到,原本腼腆的留守孩子击鼓时眼里有了光彩。去年校运会上,由学生自主设计的“航天龙”更是将蛟龙与火箭元素融合,非遗传承被注入了时代想象力。
指阳乡的变迁,折射着我县“非遗活态传承”的系统工程。近年来,我县建立“一校一非遗”基地23个,通过“非遗+教育”“非遗+旅游”等模式,让“振远龙”“茅田花灯”等百余项非遗重归生活。每逢春节,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龙灯走进村晚,曾经冷清的祠堂再度挤满观众;农文旅融合项目中,少年舞龙队成为乡村微度假的亮眼IP。
“以前觉得龙灯是爷爷辈的老古董,现在发现我们都是龙的一部分。”温家濠的话语,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。当深山校园的龙灯照亮一张张纯真脸庞时,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春风化雨中生根发芽。
(肖振华、王娟)